遼寧國際合作集團援科三十年 中國技術成就格格杜“稻米之鄉”
在非洲西部的熱帶雨林氣候帶上,格格杜墾區農場稻穗均勻壯碩,葉子碧綠舒展。“中國農業技術”正在改變這里原有的種植方式和農業面貌,“格格杜”已成為科特迪瓦優良稻種和農業現代化的代名詞,成為代表著科特迪瓦先進農業水平的“稻米之鄉”。
一、熱帶雨林中的格格杜墾區
援科格格杜墾區農田水利工程和農業技術合作項目,是中科兩國政府1983年建交后的第一個經濟技術合作項目,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農業設施和技術合作相結合的項目。該項目位于戈河中上游的原始叢林內,500公頃的開墾土地劃分為三個灌區,分配給周邊近千戶農民,直接安置外來就業人口數千人。作為該援科項目的實施單位,遼寧省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集團有限責任公司(以下簡稱“遼寧國際合作集團”)自1989年開始已持續近30年開展各項援助工作,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維護、稻種開發與推廣,水稻種植和農機操作技術傳授等方面均取得較豐碩的成果,建立和帶動了當地較為完善的水稻產業體系。
多年來,遼寧國際合作集團援科項目組始終駐扎在格格杜墾區的工作前沿,與國內專家和當地群眾一起進行水稻種植探索。在改善種植條件方面,針對科特迪瓦部分土壤嚴重酸化,雨季部分低洼地帶積水問題突出的情況,項目組人為改良酸性土壤,使之適應水稻生長,同時對主要排水干渠和支渠進行定期維護清理,確保墾區農田排灌暢通;在選育水稻品種方面,根據科特迪瓦氣候特征、土壤結構,篩選出具備抗病性、抗倒伏、適應酸性土壤、適應旱作等特點的優質水稻品種14個,此后繼續加大育種工作,成功選育出包括CG11和CY2在內的12個新品種,很大程度上滿足當地民眾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多方面需求,贏得了科特迪瓦相關機構和廣大農民的好評;在水稻栽培技術探索與推廣方面,項目組因地制宜,推廣了水稻機械旱直播種植技術和水稻拋秧技術,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,大幅降低水稻種植成本;在水稻機械化生產加工方面,完成了拖拉機、插秧機、聯合收割機、脫楊機等機械從試驗到大面積生產應用,在墾區內形成了耕地、插秧、收割、稻種篩選、大米加工等較完整的水稻機械化生產加工系統,使格格杜墾區成為科特迪瓦唯一開展水稻機械化作業的墾區,也是科國水稻種植的最高產區;在水稻栽培技術培訓方面,項目組有效利用格格杜在新品種選育示范和農機方面的優勢,在當地組織了大量內容豐富、實用的培訓活動,包括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培訓、水稻機械插秧技術培訓、水稻拋秧技術培訓、常規稻制種技術培訓、水稻收割和加工儲藏技術培訓、拖拉機操作及維修培訓、聯合收割機操作及維修培訓、碾米機操作及維修培訓、選種機操作及維修培訓等等,30年來共培訓科方政府官員、技術人員、管理人員以及農民達2000余人。這種“授之以漁”的援助方式,促使當地人自主掌握相關技術,保證了對當地農業發展的持續促進。
作為中科兩國重要農業合作平臺,格格杜承載著振興科特迪瓦水稻發展事業的重任。援科項目組不斷加強新品種和水稻栽培技術成果的推廣,以惠及更多當地農民。通過與科國水稻局和ANADER(農業技術發展署--科特迪瓦最大農業推廣機構)合作,格格杜墾區的優良稻種和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得到廣泛推廣。目前,在科國審定的兩個中國品種CG11和CY2已推廣到科特迪瓦所有水稻種植區,推廣面積正逐年增加,已成為當地主栽品種。項目組最早引進的黑稻品種—CBI,是科國唯一黑米品種,經過水稻局和ANADER在科全國推廣,也得到了市場的普遍歡迎。此外,應科特迪瓦水稻局要求,項目組每季為科水稻局提供2噸兩個新品種原種,用于繁育50公頃良種田,生產出200噸良種,可滿足科國5000公頃稻田用種,而ANADER也通過與項目組合作在格格杜墾區每年生產4000公頃稻田用種。經過科水稻局和ANADER兩大官方機構的持續推廣,中國水稻品種CG11和CY2的種植面積超過科特迪瓦總體水稻種植面積的15%。同時,通過科民間機構(農協、合作社、經銷商等)的推廣,在項目組所在地迪沃省及周邊地區,中國品種所占比例達80%以上。
長期對科農業技術上的支持,快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。在第九期技術合作期間,格格杜墾區盤活了原有的3家大米加工廠,主要經營CY2、CG11和黑米CB1等中國品種;新增一所大型大米加工廠,其員工多達20余名,每周有30噸大米銷往首都阿比讓市。項目組駐地至墾區試驗田之間長達20公里道路的兩側周圍,已經形成了6個有規模的自然村落,而且外來居住人口數量不斷增多,從原來的一兩千人迅速增長到數萬人。受地理位置限制墾區附近交通不十分通暢,隨著水稻產量迅速提高,當地百姓的生活收入也因此得到了迅速提高,當地的農村經濟和農貿市場也得以活躍起來。現在項目組駐地公路旁的三個自然村形成了遠近聞名的重鎮,還成為OGOUDOU縣政府的所在地。以墾區為中心向外拓展,周邊的原始叢林和荒蕪土地也逐漸被開墾出上萬公頃的咖啡、可可、棕櫚等經濟作物種植區,成為了科迪沃地區重要經濟作物出產地。
二、上帝派來的中國人
在近30年的合作中,遼寧國際合作集團派出的項目組成員和國內農業專家,克服當地環境惡劣、熱帶病猖獗、相關設備和人員匱乏等困難,在熱帶雨林中開拓性地開辟了水稻種植區,并逐步發展成為水利設施齊全、種植技術先進、產銷流程完善、機械化程度較高、影響范圍較廣泛的農業產業品牌,為改善當地民生、帶動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項目組在格格杜耕耘多年,與科方相關部門和當地廣大群眾結下深厚友誼。項目組常為當地政府和民眾節日和宗教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,為困難群眾解決生活急需問題,幫助當地民眾解決生產問題,維修如水井、道路、學校、教堂等設施。一系列人道主義行動為項目組在當地贏得了良好聲譽,使項目組成為中科友誼的民間大使,傳遞著正能量,也贏得了口碑,無論走到哪里,項目組專家都受到熱烈歡迎。用當地民眾的話來說:“中國人是上帝派來幫助我們的”。有了牢固的群眾基礎,有效保障了技術合作順利進行和我方技術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。
援科項目組是中科友誼的橋梁和踐行者。在2010年科特迪瓦內戰期間,項目組成員沒有放棄格格杜墾區,冒著生命危險堅守崗位。這樣的精神也感動了當地民眾。在戰爭進行到最激烈的階段,交通、通訊全部中斷的情況下,當地民眾主動保護項目組成員,因此項目組的人員和財產未受到任何損失,使技術合作項目得以延續。戰后,援科項目組全體成員受到了中國駐科特迪瓦大使館贊揚。
三、遼寧國際合作集團
遼寧國際合作集團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外經貿公司,公司多年來積累了較豐富的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經驗,形成了一定的海外市場優勢。近年來,遼寧國際合作集團不斷提升信用管理水平和抗風險能力,深耕海外市場,經營業績連創新高,在巴基斯坦、科特迪瓦、佛得角、埃塞俄比亞、秘魯、日本、韓國等傳統市場的市場份額逐步擴大。
遼寧國際合作集團在執行援科技術合作任務時,始終從國家利益和當地民眾需求出發,積極參與科國農業發展進程,為科國農業發展起到建設性作用。當前,科特迪瓦正實施自給自足的《科特迪瓦國家水稻發展戰略規劃》,遼寧國際合作集團項目組積極融入其中,為科方提供稻種原種及相關種植技術和多項技術培訓,得到科方的認可和重視。格格杜墾區已成為中非農業合作的典范,是科特迪瓦全國聞名的優良稻種繁育基地和農業現代化基地,而“格格杜”也成為當地人對項目組工作人員的親切昵稱。格格杜墾區體現了中國帶著尊重與友誼的、不附加任何條件的、追求共同發展和互利共贏的、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的“中國特色”援非方式,也必將為我國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在非洲的落地提供有力支持。